西恩潘流浪到加州: 第六天 創業跟學歷的關聯性


原本自己有找過看看到底過去有沒有寫過有關這篇文章的主題,搜尋了一下才發現過去好像有提過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討論過。會想要寫這篇文章也不是因為什麼特別原因,只是單單在晚上吃飯的時候提到,到底創業跟學歷有沒有關聯性。真的要從名校畢業才比較有可能創業成功,或是學歷比較高才有機會有自己的公司。這個過去100年都引起爭議的話題,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機緣,到底這兩樣有沒有關聯性。

如果有機會去做市場調查的話,把創業成功的1000間公司,跟老闆的學歷來比較,應該會是一個很有趣的資料。有這個資料的話,就可以很簡單的分析一下到底學歷跟創業到底有沒有什麼關聯性。但是問題又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公司才算是創業成功。如何分辨小吃類跟生產工廠。

會寫出這篇文章是因為晚上的時候跟自己的舅舅又其朋友一起吃飯,一個從史丹佛畢業,另外一個MIT畢業。那西恩潘是那裡畢業大家應該也已經知道了,所以西恩潘也不用再度解釋。

其中一個人提到Nvidia的執行長黃仁勳,雖然是華人(台灣人)但是在美國做的不錯,而且自己創業成功。如果去研究一下Nvidia的話,真的算是很成功的案例。

「Nvidia的執行長似乎也不是從名校畢業的,但是後來也是做的很成功。」他這樣說著

老實說西恩潘當時已經忘了黃仁勳是從哪裡畢業的,但是不得不否認的就是華人如果要在北美成功的話,創業會比幫人工作還要容易。

回歸到今天的主題,在回到家後研究了一下到底黃仁勳是哪個學校畢業的,了解大學是Oregon State University,碩士是Stanford。也就是說,算起來他也是名校畢業的,自己也有兩把刷子。但是到底創業跟學歷有沒有關聯性呢? 相信這是每個人都會去討論或是辯論的話題?

上禮拜聽到有人跟西恩潘講,

「早知道大學就不要讀下去了,不然我現在早就創業成功了。或是早就不知道賣掉第幾個生意了。」

其實這樣的念頭,西恩潘在大學的時候不是沒有想過。當時可能因為網路泡沫太嚴重了,感覺別人大學沒讀完出去創業每個都賺大錢了。自己在大學裡面蹲到底在幹嘛。那是哪時候的想法,但是現在一整個又改觀了。不知道是否因為年紀的問題,還是因為自己也沒賺到那一波,所以跟我完全沒關係啊。但是如果真的哪時候跑去跟人學創業,現在也許整個人生都不太一樣了。

對於西恩潘來講,個人感覺學歷跟創業也許有某方面的關聯性,但是絕對沒有大部分的關聯性。因為學歷代表的很多原理跟基礎,雖然說市場或是社會上面可以學到一模一樣,或許更確切的理論,但是不得不否認有些東西還是需要某種原理跟組織才有辦法可以執行。不管是從所謂的技術面,或是管理面。單單從創業開始可能可以利用社會經驗,但是等到已經到了一個規模的時候還是需要某種基本概念來經營。也可以看到為什麼創業家創業到一個階段就會引進專業經理人進場管理。

很多人提到,不是有很多MBA去創業嗎,讀商的不就是喜歡創業。不知道大家是怎樣想的,或是那裡聽到的。單單西恩潘的觀察,發現讀MBA真正要去外面創業的還是少數。大部分還是去大公司上班為重點。但是重點不是這裡,而是對於風險的考量。還記得這是在去年某個場合,也許這段對話在全世界每個MBA教室裡面都會談論到,

「創業家不是每個風險都願意接受,而是他們願意接受計算過後的風險(Calculated risks)。」

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一開始感覺這真的是好教科書的答案。也只有MBA學生可以講出這樣的話,計算過後的風險。那到底是什麼? 一個好抽象的用詞。有沒有可能當自己在哪裡計算風險的時候,其他的競爭對手已經進場了。到底要多少風險才算是合理風險。每個人難道不都有自己可以接受自己感覺到合理的風險嗎? 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敢不敢相信自己的主意會成功。

寫到這裡,不感覺自己有提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到底創業跟學歷是否有什麼關聯性,但是對於西恩潘來講,如果自己相信自己有那個能力,就一定有機會。不用怕自己的學歷,或是什麼經歷。如果相信自己,還年輕,拼拼看沒什麼好怕的。

(圖片來源: 哪張照片是去年西恩潘在史丹佛某個長廊上面拍的。一直找不到地方可以貼,所以今天沒事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註)
明明就是旅行文,但是就是一定要把這個寫的很現實。唉,沒辦法,一整個就是現實當中。尤其是當自己已經到了某個年紀的時候,不得不開始面對現實啊。不管是去工作或是去創業,一切都是要以可以養飽自己為首選啊。

留言